一、苏州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姓名 | 职务 | 办公电话 | 办公地点 | |
---|---|---|---|---|
周毅 | 部长 | 67165317 | zhouy@suda.edu.cn | 凌云楼515 |
综合办公室 科室职责 | ||||
喻翔玮 | 主任 | 67161060 | yxw@suda.edu.cn | 凌云楼507 |
周荃 | 67161060 | zhouquan@suda.edu.cn | 凌云楼507 | |
教学运行处 | ||||
周毅 | 处长(兼) | 67165317 | zhouy@suda.edu.cn | 凌云楼515 |
陆丽 | 副处长 | 67169267 | lili6@suda.edu.cn | 凌云楼503 |
刘方涛 | 副处长 | 65115401 | liufangtao@suda.edu.cn | 凌云楼516 |
学籍管理科 科室职责 | ||||
蒲曼莉 | 科长 | 67163652 | pumanli@suda.edu.cn | 凌云楼403 |
施美华 | 67163652 | mh4@suda.edu.cn | 凌云楼403 | |
刘永华 | 67165091 | 2498512710@qq.com | 凌云楼411 | |
胡白妹 | 67163652 | hubaimei@suda.edu.cn | 凌云楼403 | |
刘建伟 | 67165091 | liujianwei@suda.edu.cn | 凌云楼411 | |
课程与考试科 科室职责 | ||||
喻翔玮 | 科长(兼) | yxw@suda.edu.cn | 凌云楼507 | |
许凯 | 副科长 | 67163625 | kxu@suda.edu.cn | 凌云楼405 |
张弘 | 67161097 | zhanghong@suda.edu.cn | 凌云楼407 | |
储燕红 | 67161097 | chuyanhong@suda.edu.cn | 凌云楼407 | |
赵亮 | 67160965 | zhaoliang@suda.edu.cn | 凌云楼405 | |
沈晓卫 | 67163625 | shenxiaowei@suda.edu.cn | 凌云楼405 | |
专业设置与实践教学科 科室职责 | ||||
陈忻华 | 科长 | 67166531 | chenxinhua@suda.edu.cn | 凌云楼409 |
通识教育与大类培养科 科室职责 | ||||
吉亮亮 | 科长 | 67166531 | llji@suda.edu.cn | 凌云楼409 |
教学质量与资源管理处 | ||||
冯志华 | 处长 | 67165722 | zhfeng@suda.edu.cn | 凌云楼502 |
常青伟 | 副处长 | 67166225 | changqingwei@suda.edu.cn | 凌云楼503 |
教学质量管理科 科室职责 | ||||
韦剑剑 | 科长 | 67166659 | weijianjian@suda.edu.cn | 凌云楼510 |
鲍璐佳 | 67166659 | ljbao@suda.edu.cn | 凌云楼510 | |
徐骏 | 67166659 | 28872362@qq.com | 凌云楼510 | |
教学资源管理科 科室职责 | ||||
孙芸 | 科长 | 67160965 | sunyvn@suda.edu.cn | 凌云楼405 |
于竞红 | 67161071 | jhyu@suda.edu.cn | 凌云楼501 | |
吴民生 | 67161071 | wuminsheng@suda.edu.cn | 凌云楼501 | |
教学改革与研究处 | ||||
茅海燕 | 处长 | 67161365 | maohaiyan@suda.edu.cn | 凌云楼511 |
李振 | 副处长 | 67165380 | lizhen@suda.edu.cn | 凌云楼511 |
教学改革科 科室职责 | ||||
陈书洋 | 科长 | 67166239 | chenshuyang@suda.edu.cn | 凌云楼506 |
戴颖 | 67166239 | ydai@suda.edu.cn | 凌云楼506 | |
特色(创新)培养科 科室职责 | ||||
李慧 | 科长 | 67166239 | lihui@suda.edu.cn | 凌云楼506 |
科研训练与对外交流科 科室职责 | ||||
周毅 | 科长 | 67166229 | suzhouyi@suda.edu.cn | 凌云楼504 |
王亚男 | 67166229 | ynwang@suda.edu.cn | 凌云楼504 | |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科室职责 | ||||
杨真 | 主任 | 65112642 | yangzhen@suda.edu.cn | 凌云楼508 |
袁秀芹 | 65112642 | yuanxiuqin@suda.edu.cn | 凌云楼508 | |
曹蕾 | 65112642 | caolei@suda.edu.cn | 凌云楼508 |
二、苏州大学简介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樑、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3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2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095人,全日制硕士生10236人,在职专业学位硕士2882人,全日制博士生1812人,临床博士2038人,各类留学生3205人。学校现设130个本科专业;5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9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共11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0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目前,全校教职工5353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2646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7人,发达国家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5人,“”杰出人才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2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2018年,学校共获得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近年来,学校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人次。2013年我校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并以团体总分全国第二的成绩再捧优胜杯;2018年,我校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2金2铜优异成绩。在近四届奥运会上,陈艳青、吴静钰、孙杨和周春秀四位同学共获得了“五金一银一铜”的佳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特别致信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