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州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部门 | 姓名 | 职务 | 办公地点 | 办公电话 | 工作职责 |
处长室 | 余 闯 | 处长 | 405 | 771676 | 主持全处工作;负责专业建设 |
施晓秋 | 主任 | 407 | 779118 | 主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 | |
胡 瑜 | 副处长 | 401B | 771596 | 分管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 | |
赵 燕 | 副处长 | 409 | 775081 | 分管招生与综合办公室 | |
教师培养基地 | 蒋金崇 | 执行主任 | 402 | 770532 | 负责教师基地和教师发展学校建设;负责协调全校师范类专业建设工作 |
朱 伟 | 办公室主任 | 402 | 770532 | 负责师范生技能竞赛组织;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公共课、教育实习管理;师范专业教学质量督查 | |
招生与综合办公室 | 王 峰 | 副主任 | 408B | 775000 | 办公室协调;预算编制;教学工作考核;年度教学质量报告 |
王春鸯 | 副主任 | 408B | 779000 | 招生计划编制;招考政策制订;招生录取;招生咨询 | |
林碧华 | 科员 | 408B | 779039 | 办公室文案;档案管理;印章管理;资产管理;内务管理 | |
陈奕纶 | 科员 | 408B | 778800 | 招生宣传;招生考试;新生档案整理;宣传平台建设;信息平台维护;生源质量评估;生源基地管理; | |
专业建设促进中心 | 陈小林 | 主任 | 403B | 778097 | 中心工作协调;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教学成果 |
罗晓敏 | 副主任 | 403B | 778057 | 专业建设、评估与认证;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管理 | |
刘 扬 | 科员 | 403B | 770291 | 课程、教改、教材等教学质量工程及示范课管理 | |
麻聪聪 | 科员 | 403B | 778089 | 实验教学中心、实践基地建设及本科教学仪器设备经费预算与执行;公选课管理 | |
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 | 陈志鸟 | 副主任 | 411 | 778095 | 中心工作协调;实习、毕业论文;校际交流;免修、免听、请假 |
郑寒芳 | 科员 | 411 | 778091 | 成绩管理;学分冲抵;毕业审核;学业预警 | |
林丽雪 | 科员 | 411 | 778090 | 学籍、学历、学位管理;转专业,专业宣讲等 | |
王亦男 | 科员 | 411 | 775078 | 重修报名及组织、缓补考申请及安排、新生通识教育讲座、工作量核算、期末考试考务、文科百千万工程 | |
王 君 | 科员 | 409 | 775078 | 各类选课管理;系统与平台维护 | |
陈建平 | 科员 | 409 | 778059 | 各类考试组织与协调;新生图像采集 | |
程丽珍 | 科员 | 409 | 778096 | 排课;期末排考;重修报名及安排;教室使用管理;课表日常管理 | |
朱伟强 | 科员 | 401B | 778095 | 学科竞赛;大创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课外学分管理 | |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 林彩芬 | 科长 | 401B | 779102 | 中心工作协调管理;教师教学考核;名师评选;教学竞赛 |
王克丹 | 科员 | 401B | 776021 | 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 | |
王逗逗 | 科员 | 401A | 779525 | 教师教学发展与培训 |
二、温州大学简介
温州大学是浙南闽北赣东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温州。学校由温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6年)和原温州大学(创办于1984年)于2004年合并组建而成,历经“两校合并、七校融合”的沿革变迁,办学源头可追溯至1933年创建的温州师范学校。在86年的办学历程中,温州大学始终秉承“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的学校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成就了今日文脉绵延、奔腾浩荡的发展格局。
温州大学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并举的办学格局;学科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门类。设有19个学院,举办瓯江学院(独立学院)。“教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办学特色显著,“工程教育”“文理基础教育”“华侨教育”优势逐步凸显。
学校现有茶山和学院路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985亩;校舍面积100.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25亿元;校本部馆藏纸质图书169.7万册,电子图书约182.6万册,各类中外文电子期刊和资料数据库93个。截止3月,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5232人(其中本专科生13032人,各类研究生1537人,留学生663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11848人。有教职工1768人(其中专任教师109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203人、副高职称教师380人),有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入选者322人(545人次),拥有双聘院士、“”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学校于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电气工程、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生态学、土木工程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根据ESI数据库(3月),学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ESI国内高校排名第140位、省内高校排名第8位。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学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位居全国研究生培养高校的前35%。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重实践、强创新、能创业、懂管理、敢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契合度与支撑度。在招43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省级重点(建设)和优势、特色(国际化)专业37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40门,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省级重点教材和新形态教材40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学校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5年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被确立为国家级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级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际级奖项65项、国家级奖项1346项、省级奖项5043项。学校是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发起高校。
学校坚持“佑启乡邦”,深入实施“面向地方、面向一流”工程,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坚持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同步推进,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持续增强。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2个、浙江省行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6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4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2个、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浙江省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1个,校级科研机构118个,5个实体性校地合作研究院;拥有4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4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学校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重点专项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4项、国家973计划课题3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83项(人文社科149项、理工科434项)、省部级项目1107项(人文社科504项、理工科603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5项,浙江省专利优秀奖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46项、优秀奖1项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2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