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熟理工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人员 | 办公室 | 职务 | 地点 | 电话 | 邮箱 |
郭兰中 | 处长室 | 处长、主任、所长 | 知新楼219 | 0512-52251158 | guolz@cslg.cn |
黄文祥 | 副处长室 | 副处长、副主任、副所长 | 知新楼218 | 0512-52251159 | hwx@cslg.cn |
周敏 | 质量评估科 | 科长 | 知新楼217 | 0512-52251678 | zhgb2@cslg.cn |
纪灵军 | 知新楼218 | 0512-52251678 | zhgb1@cslg.cn | ||
陈慧 | 规划统计科 | 科长 | 知新楼217 | 0512-52251160 | zhgb@cslg.cn |
陆正林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知新楼219 | 0512-52251116 | lzl@cslg.cn |
二、常熟理工学院简介
常熟理工学院是江苏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8年建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省属本科高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学校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苏州常熟,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
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常熟理工学院受吴文化浸润,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形成了“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培育了“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凝练了“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学校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占地面积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3.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68万余册,数据库31个,数字信息资源量31TB。学校办有《东吴学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扩展版>期刊)、《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全国高校优秀期刊)2种学术期刊。
学校现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54个招生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1个省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多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4700多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28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多人,高级职称560多人,博士410多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等160多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优秀教学团队4个。
以“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办好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坚持“强化内涵、树立品牌、培育特色”的指导思想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升本以来,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30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150多项。拥有2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项省级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6项省重点专业(类),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学校获批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现有5个省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1个,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积极深化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互动发展,共建行业学院,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明显。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梯工程学院,全省第一家光伏科技学院,以及纺织服装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多个行业学院。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交流或进修,聘请外籍教师数百人次,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塞尔维亚、捷克、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21个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8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联系,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印度、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的50多所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学校设有国家汉办外国人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