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指从改造完成到的基本实现,即从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系统阐述了理论和党在的基本路线。这是对我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2017年10月18日,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进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中共前赵紫阳在中共十三大上阐述了理论。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二是我国的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的历史阶段; 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 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广大人民牢固树立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形成和发展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正是由于以毛泽东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怎样认识?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我国处在,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但对后来列宁称之为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在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十月革命后,本身的发展阶段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这里包含着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但是,列宁当时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作出进一步的阐发。
斯大林在1936年苏联确立了之后不久,没有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的发展阶段问题,就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重建,1952年又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过渡到共产主义。这种脱离实际、急于过渡的思想,对苏联和其他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我国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发展的阶段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后来,他又明确地指出,我国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起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后,我们的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对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很清楚的认识。因此,关于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作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的盲目乐观情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意识到了在中国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不要讲得过早了。”他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时,批评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人是误认为共产主义、按劳分配为按需分配、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同时他还批评了否认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等错误思想倾向。毛泽东对发展阶段的划分,对混淆同共产主义的区别,对否认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等观点的批评,为后来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但是,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对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中断了探索我国发展阶段的正确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比较自觉地把探索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原因是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后实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认识发展阶段问题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虽然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在理论上却同过去人们对的理解发生了冲突,有些人怀疑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另一些人则否定坚持方向和道路的必要性。为了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必须从理论上深入开展关于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研究。
新时期党对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也指出:我国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初级到高级的过程。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九八六年九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这一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作了一定的分析。但总的说来,这三次提出社会初级阶段或初级发展阶段时,都还没有把它作为的全局性问题加以把握,因而也还没有把它作为制定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加以展开和发挥。
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个论述,第一次把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党的十三大之所以能够把初级阶段问题提到全局亮度加以论述,一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段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的经验;二是因为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对我国出发点问题的认识。党的十三大对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表明了党对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问题,指出,面对世纪之交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现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正是基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这一基本认识,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正是由于对的基本国情有了一个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我们才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的新道路,使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