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有2600所左右,按办学层次可分为本科和高职(专科)院校;按举办者可分为公办、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那么2018福建高考240分至245分能上什么大学 高考240分左右的的学校推荐,每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都在为自己争取资源来拼搏,“拼搏”并不是高考分数的拼搏,也不是高考每一门课程的拼搏。而是高考分数累加起来而能进入什么样大学的拼搏,更重要的是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就意味着这所大学背后所有的资源,都在未来能够供你所用。
参加高考是不愿意放弃自我的一种鉴证和一种努力.高考,让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遇到了一个努力拼搏的自己,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每忆起自己奋斗的身影,内心都充满力量和勇气。高考升学网祝愿每个考生取得好成绩!
本文高考升学我小编带你介绍关于2018福建高考240分至245分能上什么大学 高考240分左右的的学校推荐,填报志愿时候一定要多了解关于2018福建高考240分至245分能上什么大学 高考240分左右的的学校推荐
高考240分左右的大学院校有哪些
辽宁高考240分至245分能上什么大学 高考240分左右的的学校推荐
山西高考240分至245分能上什么大学 高考240分左右的的学校推荐
湖南高考240分至245分能上什么大学 高考240分左右的的学校推荐
广东高考240分至245分能上什么大学 高考240分左右的的学校推荐
河南高考240分至245分能上什么大学 高考240分左右的的学校推荐
湖北高考240分至245分能上什么大学 高考240分左右的的学校推荐
河北高考240分至245分能上什么大学 高考240分左右的的学校推荐
安徽高考240分至245分能上什么大学 高考240分左右的的学校推荐
四川高考240分至245分能上什么大学 高考240分左右的的学校推荐
浙江高考240分至245分能上什么大学 高考240分左右的的学校推荐
序号 | 大学 | 地区 | 录取最低分 |
1 |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 海南 | 240 |
2 | 吉林财经大学 | 吉林 | 240 |
3 |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 山东 | 240 |
4 |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 广东 | 241 |
5 |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 重庆 | 241 |
6 |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 湖南 | 241 |
7 |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 浙江 | 242 |
8 |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242 |
9 |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广东 | 242 |
10 |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 江苏 | 243 |
11 |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河南 | 243 |
12 |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湖北 | 243 |
13 |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 北京 | 244 |
14 | 广东科技学院 | 广东 | 244 |
15 |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 黑龙江 | 244 |
16 |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 湖南 | 244 |
17 |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 湖南 | 245 |
18 |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 湖南 | 245 |
19 |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245 |
20 |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 湖南 | 245 |
21 |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 海南 | 246 |
22 | 辽宁职业学院 | 辽宁 | 246 |
23 |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 湖南 | 247 |
24 |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 上海 | 247 |
25 |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 | 海南 | 247 |
26 |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 上海 | 247 |
27 |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 广东 | 247 |
如何选择自己心仪的大学院校
1了解大学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有2400所左右,按办学层次可分为本科和高职(专科)院校;按举办者可分为公办、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按隶属关系可分为教育部直属、其他中央部委直属和地方所属高校。考生可从不同角度了解大学情况。
2了解大学的办学实力。
一般可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来评估大学的办学实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可看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实验室及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科研究基地等情况。在师资队伍方面,可看大学拥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青年项目、国家级教学名师、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的数量。
在人才培养方面,可看大学生竞赛获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杰出校友等内容。在科学研究方面,可看大学承担的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还可关注大学获得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国家重大奖励成果情况。
3了解大学所在地域、校园环境、学习氛围。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消费水平、生活习惯、饮食、语言、气候等条件差异很大。考生的大学生活要在当地度过,毕业后也可能留在当地就业,如果到和现有生活条件差距大的地区就读要有心理准备。如果有条件,考生可走进大学校园,亲身感受一下校园环境、学习氛围等,或者听听学哥学姐的建议。大学的办学历史、就业去向、深造比例等,也是需要参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