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陕北,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翻开《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不只有一个个熟悉亲切的词汇,不只有一种种熟悉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是青年的他在这片土地上的点滴故事带给我的温情,是年轻的他与人们深深融为一体、一同行走在路上的感动,是在繁重的劳动中坚持读书与思考的他带给作为学生的我们的思索,是年龄与我们相仿时的他“从负数开始”的艰难中努力成长给予我们的震撼。
《七年知青岁月》带给我们的,是我们开启不断奋斗、扎根土壤大地、与祖国和人民同在的青春岁月的豪迈誓言。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的。
陕北,父辈的年代,黄土地,有太多太多熟悉的名词,但是,青年的他却有着我不曾经历的那个时代,那些岁月。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让我感到动容。在那个远比现在过得艰苦的年代,面对生活、劳动、饮食上的诸多不适,能努力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行;面对种种问题与难题,能站在人民立场上思考与行动;面对平凡的生活,能不懈坚持读书学习思考;面对个人的得失,却想到的是大家的前行,在这七年知青岁月,他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时光跨越里许多年,新世纪的成长的我们,面对着这个时代,又需要做什么?为什么而做?怎样去做?我们的青春该如何度过?怎样生活,我们人生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迷茫的青年人,总有着无穷的自我追问,却也在跌跌撞撞中努力成长着。
时代
时代在变迁,可许多许多值得传承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改变。
如同青年时期的他在梁家河与乡亲们一起生产劳动,一起修水坝、打水井、建沼气池,一起做建设、求发展一样,牵引时代前行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依然在陕北。小时候,尤其在两千年前千年初的那几年,还有很多上个世纪的影子。百货大楼,公立的电影院,馄饨挑子,豆腐脑摊,铁皮房做的小卖部,还是黄土地面的体育场、还有保留下名字的供销社,粮站……一到晚上,孩子们的娱乐项目就是去学校附近的小店门口看电视上播放的《西游记》。小城中心的水井连接着家家户户的水瓮,家里的水要父亲每天早上去山下的井里挑,看遍了所有青石板和砖地,还有湿润着的雨后的天。看着天天堆满人的棋摊和下不完的棋,转过热闹的集市,展销会,过年后的秧歌……还有陪伴我长大的黄河??那是故乡的小河,也是祖国的大河。这是一种值得记忆的体验。我们对比起大城里的95后们,对那些老电影,可能有更多亲切感。
而在一代一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中,这个国家同我的故乡一起日新月异。如果说,时代曾经对我而言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如今回望,似乎也触摸到了时代交汇的边缘与的潮头。
从历史而来,立足现实,到未来去。我感谢能让我感知到十多年近二十年的改变,让我感到了内心的动容。这种内心的动容,不只是感慨高速公路铁路贯穿,也只不是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涌起的自豪,而是我开始真真切切知道,所有改变都是父辈兄辈用汗水浇灌的。这是一颗留在心里种子,告诉我自己我所在的地方因为什么而前行。
我知道,这是一个时代的前行,是因为和在这个时代里砥砺前行的我一样默默奋斗的,亲人、身边人、故乡人、远方人流下的汗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我们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广大青年要像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人民
2017年新年贺词中,他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他离人民很近。在七年知青岁月中,看到了广阔的中国大地的一隅,扎根于人民当中。在农村七年,他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在梁家河的苦难与磨练,和对群众利益的忧患,让他更有这样的人民使命感。
人民是什么?人民是和每一个平凡的我一样的人们,是生活在广阔中国大地上处于不同生活状态与生活环境中的个体的集合,是历史和时代的创造者与推动者。作为一名中央党校的研究生,一定不会忘记“实事求是”的那块大石后刻着的,便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一定会记得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以及它其中满满的人民情怀。青春为何奋斗?为的不只是个人与家庭的生活幸福,更是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是靠朴实的劳动与工作推动某个社会进程发展,是从我做起为他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从我开始帮助别人、影响别人、和别人一起共享这个时代,同为这个时代的前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