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吉林地震最新消息今天,吉林地震带分布图及历史上吉林地震

发布时间:2023-09-22 03:21:59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地质构造复杂,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挤压作用,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地震,简而言之就是地面震动,但完整的解释应该是指在地球内部某处激发的能量波,向上传播到地面时因受阻而快速释放能量,造成地面振动、晃动或破裂的现象。也就是说,一次地震产生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能量激发、能量传播和能量释放。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水位、水质异常,动、植物的习性异常,电磁场异常等。震前井水等地下水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水面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那么本文将为你介绍关于吉林地震带发布的一些信息以及吉林历史上上的地震记录相关知识,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逃生和注意事项。

一、吉林历史上的地震记录。

0019年2月XX日,吉林省通化市集安,5.0级地震
1119年2月XX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6.75级地震
1902年7月03日,吉林省延边州汪清,6.6级地震
1905年8月25日,吉林省延边州安图,6.75级地震
1917年7月31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7.5级地震
1918年2月10日,吉林省延边州图门,6.5级地震
1918年4月10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7.2级地震
1920年5月06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6.25级地震
1923年7月27日,吉林省延边州图门,5.75级地震
1924年3月26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5.25级地震
1933年7月15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5.5级地震
1933年7月24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5.75级地震
1935年3月29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6.25级地震
1937年6月11日,吉林省吉林市永吉,5.0级地震

1959年10月29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6.25级地震
1960年04月13日,吉林省长春市榆树,5.8级地震
1966年10月02日,吉林省公主岭范家屯,5.2级地震
1969年04月10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5.5级地震
1970年10月12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5.1级地震
1973年09月10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6.4级地震
1973年09月29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7.7级地震
1976年04月11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5.0级地震
1979年01月31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5.5级地震
1979年12月25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5.5级地震
1981年11月28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6.2级地震
1999年04月08日,吉林省延边州汪清,7.0级地震
2002年06月29日,吉林省延边州汪清,7.2级地震
2006年03月31日,吉林省前郭与乾安,5.0级地震

2009年04月18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5.1级地震
2009年08月10日,吉林省延边州汪清,5.0级地震
2011年01月08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5.0级地震
2011年05月10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5.7级地震
2013年10月30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5.8级地震
2013年10月31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5.5级地震
2013年10月31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5.0级地震
2013年11月22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5.3级地震
2013年11月23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5.8级地震
2013年11月23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5.0级地震

二、吉林地震带分布图相关知识。

中国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区域,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

长春市位居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其中主城区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的伊通河台地之上。松辽平原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组成,形成了“一山四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长春城区位于松辽平原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伊通河台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组成。其中,台地占70%、平原占30%。

从长春市的地质结构来看,存在两条断裂带,其中一条位于长春市区西部的绿园区,称为东缘断裂带,另一条则位于长春市的双阳区,称为伊通-舒兰断裂带,不过本质上这两条断裂带都是我国著名的郯庐断裂带的一部分,只是在吉林省出现了分叉。而这条断裂带长度超过了2000公里,从历史来看,我国不少大地震都发生在这条断裂带上,比如海城大地震。因此不能认为长春市在地震上就是绝对安全的,不过断裂带和地震易发区并不完全重合,所以也不能因为这条断裂带经过长春地区就认为长春一定会发生大地震。

三、地震来了注意事项和逃生常识。

地震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

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建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震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