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相关会议精神,全面了解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积极探索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新机制,推动我市关爱青少年弱势群体工作迈上新台阶,从去年10月份开始,市关工委会同市委老干部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教育局等单位,采取看现场、发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关爱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期间,各镇街关工委及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要求,也组织力量开展了调研活动。通过统一部署、层层组织、广泛调研,基本摸清了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关爱工作开展情况。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关爱留守儿童的主要做法
从这次调查情况看,目前全市共有6-14岁父母均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1万余名,主要分布在部分距城区较远的镇、村,城区四个街道人数较少。从管理情况看,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亲属“隔代监管”或“上代监管”,基层关工委、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采取周末课堂、义读学校、四点半学校、快乐成长站等其他形式,开展关爱帮扶工作。
关爱、服务留守儿童是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更是全社会的重要责任。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关工委和有关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实施部门联动,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各镇街关工委联合团委、教委办、妇联、民政等部门,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明确职责,分解落实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从这次调研情况看,各镇街共有1277名“五老”同志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结对帮扶留守儿童1560名;周末课堂、四点半学校、快乐成长站等其他形式共接纳留守儿童3000多名;团市委义工组织开办的义读学校和妇联“代理妈妈”行动也都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目前,发挥作用比较好的乡镇,如级索镇、姜屯镇、西岗镇、龙阳镇、柴胡店镇、界河镇等,已初步建立了以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监护网络、以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村居社区为主体的管护网络、以关工委“五老”为主体的关爱网络。
(二)坚持多措并举,改善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各镇街结合自身实际,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电子档案。部分镇街及所属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电子档案。柴胡店镇关工委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镇团委、教委、妇联以及留守儿童所在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参加,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同时,选派部分关工委老同志做留守儿童的联系人和监护人,他们经常进家入户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载每个留守儿童的家长姓名、务工地点、收入情况、联系电话、儿童所在学校等信息,做到一人一档,并定期统计汇总变动情况。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义读学校。在市关工委和团市委的指导下,由滕州义工协会具体负责,分别在姜屯镇谭庄村、龙阳镇冯庄村、界河镇后枣村成立了留守儿童义读学校,目的是照顾附近的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创建校外乐园,让他们在周末、节假日到义读学校学习、阅读、查阅资料、心理咨询、参加课外活动、给外出务工的父母免费通电话,让他们在节假日有人关爱。滕州义工在每个周末或节假日都会根据课程计划,委派专业志愿者到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陪伴、学业辅导、特长教育等爱心志愿服务,教授美术、剪纸、音乐等课程,陪伴孩子做作业,让留守儿童感受成长的快乐。
三是开设暑期大学生村官辅导课堂。南沙河镇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专业优势,镇关工委组织10名大学生村官在上营村开设了“暑期大学生村官辅导课堂”,为周边8个村的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心理疏导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帮助。自2012年暑假开设以来,共辅导留守儿童200余名,讲课80余堂,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是建设留守儿童图书室。级索镇在农家书屋建设的基础上,镇关工委充分调动各村级关工委的积极性,组织各村购买电脑、桌椅、儿童读物、象棋、围棋等,建成留守儿童图书室。目前,通过“五老”同志的努力和争取,已有10个村建成留守儿童图书室,其他村正在积极筹建。图书室自建成以来,每天向留守儿童开放,使留守儿童有了安定的学习和娱乐的场所。
五是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界河镇依托司法所,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一是受理留守儿童的咨询和救助,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法律法规咨询;二是大力开展未成年人维权行动月活动,在加强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增强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净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等方面开展工作。东沙河镇积极协调派出所、司法所及镇村调解干部建立留守儿童法律援助机制,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法律保护;镇人大代表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代表活动的重点内容,适时召开班主任会议,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动态,进行定期家访,在学习生活上给予关心,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六是成立留守儿童快乐成长站,开设周末关爱课堂。市妇联已建立留守儿童快乐成长站105所,其中省级活动站1所,枣庄市级活动站6所。西岗镇关工委在每个办事处选取1-2个条件较好的村居作为留守儿童的关爱阵地,由骨干“五老”根据自身特长进行关怀,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和课外知识拓展。凌庄村老干部朱广义组织成立了才艺培养小组,利用其书画特长,开展流动周末书画关爱课堂活动。杜庄村在市派第一书记的大力支持下高标准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站,配备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打印机、液晶电视等,向周边村居留守儿童开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市关工委在棒棒堂儿童职业体验馆建立基地,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免费职业体验活动,目前已接纳留守儿童300余人次。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主要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自我要求严格,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学习比较认真,其中也有成绩拔尖的,对父母外出务工持理解支持态度。总体来看,留守儿童受家庭环境,以及临时监护人的年龄、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普遍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日常生活上照顾不周。一是饮食不合理。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是在学校寄宿,在饮食方面都有人照顾,大多数留守儿童每天都能按时吃饭。但是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只有部分儿童偶尔吃到新鲜水果,还有的儿童偶尔吃或者很少吃早餐,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不足,影响了身体健康。某镇王某某其父母均在外务工,因祖父母身体不好,不能完全照顾其生活,在长期不合理饮食的情况下,导致王某某在上课时数次出现晕倒状况。二是卫生状况不佳。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及生理卫生知识指导缺失等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后,一些留守男童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由于父母双方、特别是母亲管理的缺位,导致一些留守女童生理卫生方面关怀和指导缺失。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流动父母有很多的抱怨,但又感到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
(二)教育情况令人堪忧。从各镇街反映的情况看,被调查的留守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加之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帮助不大,直接导致家庭教育缺失。学习上缺人辅导,从而使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也使得留守儿童出现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导致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
(三)性格行为存在偏差。6-14岁时段是少年儿童基本思想品德、情感、性格、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如果没有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将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由于远离父母,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少了与父母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在性格方面,表现为两种趋向:一种为攻击性的性格趋向,出现了自控能力差、脾气暴躁、盲目、叛逆、以自我为中心、易受暗示等性格障碍;另一种为畏缩型的性格特征,内向、孤独、胆小、自卑、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优柔寡断、害怕交往。在调查座谈中,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留守儿童被问及父母时往往伤心落泪。不少孩子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虽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但也产生许多麻烦和冲突,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在品行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管教不到子女,监护人往往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这样容易形成孩子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很容易养成浪费奢侈的陋习。不少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常有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游戏厅和桌球室,甚至和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食、乱花钱等等。某镇蒋某某因涉嫌盗窃被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在对其成长轨迹进行调查后发现,其母在他出生刚满月即离家出走,其父再婚后也外出务工,蒋某某一直随祖父母生活,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管教,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加之其自控能力差,与社会上一些闲杂人员混在一起,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从而导致违法犯罪。
(四)监护管理不够到位。从各镇街的统计数据看,90%的留守儿童属于亲属“隔代监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也需要他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不知道从心理上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儿童,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再从社会层面看,有的镇街、部门虽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关爱帮扶,但有的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五)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等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有部分村居尤其是偏远山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选择外出务工赚钱增加家庭收入,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
二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加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外出务工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措施,很难在学习、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三是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十分重要。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薄弱。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在知识和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而自己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四是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力度仍不够大。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纷繁复杂的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网络游戏、暴力色情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处在成长中的留守儿童在思想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心理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三、关于做好我市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党委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上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一)进一步加强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更需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郭树清省长在年初对关工委工作的批示中,要求各级要特别关注那些家庭生活困难的孩子们,特别关注城市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们,特别关注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们,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为这些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做出贡献。一要把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问题纳入党政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建议全市各级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属地管理,落实责任、层层负责,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二要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教育的政策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引导全社会提高对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责任。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四要强化村居、社区基层干部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责任,提高其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切实把留守儿童记在心里、看在眼里,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安全方面切实把工作做细、做扎实。
(二)要充分发挥“五老”志愿者队伍的重要作用。“五老”是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关工委工作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广大老同志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积极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精神可嘉、功不可没。各级党政要主动为老同志工作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把“五老”的积极性发挥好、保护好。要发展壮大“五老”志愿者队伍,一方面靠各级关工委的宣传发动,鼓励老同志经常性的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动,靠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显著的工作成效吸引更多的“五老”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靠各级党政的宣传发动、表彰激励、环境营造,动员更多的“五老”积极参加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三)继续加强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配合。调查反映,关爱工作在学校、社区、家庭之间有效链接尚不尽如人意,存在空白区间,尤其是寒暑假、节假日、放学后,有些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管、无处去的状况,往往是意外人身伤害、违规出格问题高发时段。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落实关爱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社区关爱与学校、家庭关爱相互衔接的制度措施。各级要把关爱工作作为建设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的一项具体任务,切实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评比、有表彰,使之真正在基层得到落实。特别要明确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重要责任,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
(四)培养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镇街、村居、社区、学校、企业或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有条件的镇街可集中建设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扶持发展民间留守儿童服务机构,目前我市民间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在参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市义工协会创办的姜屯镇谭庄村、龙阳镇冯庄村、界河镇后枣村的留守儿童义读学校,东郭镇李华晨先生创办的华晨育才学校等,他们的做法都可以借鉴和推广。建议市里出台有关政策措施,予以扶持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动员更多的机关干部和社会志愿者,继续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开展“代理妈妈”活动,加强留守儿童快乐成长站建设,真正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五)加强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势在必行。祖辈家长年老体弱、文化较低、视野狭窄,往往无力承担管教责任,加强隔代教育问题已被提到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工作的紧迫日程。可由教育部门为主,关工委、妇联组织予以配合,积极探讨如何针对祖辈家长实际、如何适应祖辈家长需要办好家长学校,进一步加大“爷爷奶奶班”办班数量,提高教学质量。教育局、关工委可把隔代家教作为现代化家庭教育实验区一项重要课题加以认真研究。
(六)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我们要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就地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这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