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_第1篇:
在河南考察时,用“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指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经济增速、结构调整和宏观政策的持续推进,对于经济领域累积的问题和矛盾要树立“新常态”思维,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联想到思想作风建设,同样如此。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扎实推进,以及反腐倡廉力度的不断加大,党员干部一些旧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被打破,产生了诸多不习惯和不适应:有的感叹工作节奏比以前快了、“压力山大”,“为官不易”;有的感到教育实践活动标准太高、要求太严,期盼活动快点结束,“歇一口气”;有的抱怨禁令太多、福利取消、收入减少,觉得“越来越不自由,越干越没意思”,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各项党纪党规的持续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从严管理干部将成“新常态”。能不能适应这些新常态,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对各级党员干部的新考验。党员干部不论是谋事、干事还是做人,都要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践行群众路线、践行“三严三实”,从严从实抓作风、持之以恒改作风,才能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在谋事上要适应“不唯上”的新常态,保持群众第一的平常心。很多时候,上级的要求、领导的指示与群众的利益诉求是相一致的,在两者不相一致的时候,应该把群众要求放到第一位。当年,焦裕禄在安排粮食统销工作时,不是机械地执行上级政策,而是结合兰考群众的生活实际,先安排“社员生活”,把其他工作和统销相矛盾的一律向后推一下,最终得到上级和群众的认可。时下,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扎实推进,无论是学习教育、征求意见,还是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核心是践行群众路线、赢得群众满意,“群众第一”将成为一切工作的新常态。然而,部分党员干部不是深刻领会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质,把握机遇,净化自身,而是心怀“闯关”心理,抱着“作秀”思想,领导在时劲头十足,领导一走偃旗息鼓。根本原因是思想上没有把群众放在应有的位置。活动虽有期限,但作风建设无止境,作风建设将永远在路上。随着活动结束,各项加强作风建设的机制制度将建立起来、固化下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将成为“新常态”。在此状况之下,要保持群众第一的平常心,时常学习先进、学习典型,对比先进,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要经常性地开展“有辣味”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净化思想和心灵;以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群众至上为根本,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内化于心、外见于行,使“群众第一”成为谋事做事的新常态,把群众至上当成一种追求和修养,工作方向才能不偏,服务群众才能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在创业上要适应“不务虚”的新常态,保持老实干事的平常心。“创业要实”是新要求。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创业就是干事。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好务虚”、不实在,有的形式大于内容,表里不一,追求表面热闹,没有实质的东西;有的讲话空话套话连篇,全是没用的“废话”,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有的办事追求轰动效应,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却是群众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这些都是作风不实的表现。焦裕禄在兰考县工作时,他不唱“阶级斗争”、“红旗飘飘,形势一派大好”的高调,而是直面真实兰考的“三害”,反思“大跃进”、“大炼钢铁”、砍伐森林之害。他静下心来,挨村逐户地搞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寻找治理“三害”的根本之策,一心扑在改变兰考面貌的事业当中。沙尘里,他劳碌在田间地头,逢天下雨,他去考察水涝,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焦裕禄是个老实人,是务实干事的践行者,也正因为他的务实实在,人民永远记住了他。时代呼唤焦裕禄,群众企盼党员干部重拾务实实干之风。十八大以来,以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说“新话”、管用的话,说能做到的大实话、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清新的话语让人耳目一新;言必行、行必果,不说空话套话,不出空头文件,以敢涉险滩、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推进改革,为各级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党员的宗旨是为民造福,干部的本职是干事创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价值追求,共产党人干事创业,说到底就是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这一点,需要把“不务虚、只唯实”当成新常态,不仅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难事,更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在做人上要适应“重道德”的新常态,保持勤廉奉献的平常心。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百行德为先”。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把以德修身当作人性的完善和不懈追求。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追求,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铮铮铁骨,有“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超凡脱俗,也有“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当官操守。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德行修养不仅是封建社会的为官之道,也是党员干部的从政之本、执政之基。焦裕禄身为县委书记,不贪不占,甘守清贫,在保守住清廉这条底线的同时,勤政为民,把全部身心奉献给了兰考人民,为他们殚精竭虑、谋福造福,他身上保持着一名共产党人崇高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时下,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公务员的灰色收入大幅减少,往日的风光潇洒已成回忆。有的党员干部在抱怨“为官不易”的同时,却也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搞“为官不为”。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腐败,根源是党员干部失了德、忘了本。党员干部更要知道,自己是“公仆”,是群众的“服务员”,理应成为最忙碌的人,理应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鞠躬尽瘁、服务大众,满足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要把以德修身融入血液,积极适应这种新常态,保持一颗勤廉干事、敬业奉献的平常心,并使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成为终身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才能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_第2篇: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了系统阐述。这一重要讲话对统一全党认识、指导今后各项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学习讲话和会议精神,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
现在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出自于以往的所谓“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关系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其实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央的决心和勇气,也没有认识清楚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高度的反腐败积极性和中央坚定的反腐败部署之间的紧密互动、互相促进效果。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一个完全的改观,“新常态”没有完全稳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这方面的推进是绝不会停止的,何况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坚定的支持。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要求高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要不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从长远看问题,并且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自己同党和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学会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争取在新的条件下、按照新的标准要求,有更大的作为。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坚守底线的基本着力点。国之大计在于民。在新常态下守住底线,关键是坚持民生为本,做好兜住底线、改善机制和完善社会治理3篇大文章。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我国就业总量矛盾有所缓解、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的背景下,做好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确保就业总体稳定。同时,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按照“公平性、流动性、可持续性”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安全网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更多面向特定人群和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力争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