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学生很关注大学的排名,本文小编为了方便大家查询各个大学排名,特地整理了最新的2020年洛阳师范学院全国排名和地区排名,本排名是根据是根据校友会发布的最新中国高校排名整理,不作为官方数据。
一、洛阳师范学院最新排名
1、洛阳师范学院历年全国排名【校友会版】
在校友会版中,洛阳师范学院全国排名第463名,2018年排名第452名,排名下降了11位。
年度 | 学校名称 | 全国排名 | 省内排名 |
2019 | 洛阳师范学院 | 463 | 19 |
2018 | 洛阳师范学院 | 452 | 16 |
2017 | 洛阳师范学院 | 428 | 17 |
2016 | 洛阳师范学院 | 394 | 15 |
2015 | 洛阳师范学院 | 443 | 15 |
2013 | 洛阳师范学院 | 377 | 13 |
2、洛阳师范学院历年全国排名【最好大学版】
在最好大学版本排名中,洛阳师范学院全国排名第384名,2018年排名第506名,排名上升了122名。
年份 | 学校名称 | 全国排名 | 所在地 |
2019 | 洛阳师范学院 | 384 | 河南 |
2018 | 洛阳师范学院 | 506 | 河南 |
2017 | 洛阳师范学院 | 400 | 河南 |
3、洛阳师范学院在河南省排名【校友会版】
在河南省内大学排名中,洛阳师范学院排名第19名,排在洛阳师范学院前后的分别是安阳师范学院和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2019河南省大学排名
名次 | 学校名称 | 全国排名 | 星级排名 | 办学层次 |
1 | 郑州大学 | 46 | 5星级 | 中国一流大学(特色) |
2 | 河南大学 | 81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3 | 河南科技大学 | 143 | 3星级 | 区域一流大学 |
4 | 河南师范大学 | 155 | 3星级 | 区域一流大学 |
5 | 河南农业大学 | 176 | 3星级 | 区域一流大学 |
6 | 河南理工大学 | 191 | 3星级 | 区域一流大学 |
7 | 河南工业大学 | 237 | 3星级 | 区域一流大学 |
8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326 | 3星级 | 区域一流大学 |
9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344 | 3星级 | 区域一流大学 |
10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348 | 2星级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11 | 郑州轻工业学院 | 362 | 2星级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12 | 中原工学院 | 374 | 2星级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12 | 信阳师范学院 | 374 | 2星级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14 | 河南科技学院 | 395 | 2星级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15 | 新乡医学院 | 440 | 2星级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16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447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17 | 洛阳理工学院 | 452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18 | 安阳师范学院 | 459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19 | 洛阳师范学院 | 463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20 |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 476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21 | 南阳师范学院 | 492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22 | 南阳理工学院 | 519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23 | 河南工程学院 | 541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24 | 商丘师范学院 | 548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25 | 许昌学院 | 567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26 | 周口师范学院 | 577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27 | 郑州师范学院 | 584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28 | 黄淮学院 | 593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29 | 河南城建学院 | 613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29 | 平顶山学院 | 613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31 | 信阳农林学院 | 646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31 | 安阳工学院 | 646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33 | 新乡学院 | 669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34 | 河南工学院 | 705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35 |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 708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36 |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 716 | 1星级 | 区域知名大学 |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6星级 | 世界高水平大学(特色) | ||
河南警察学院 | 3星级 | 区域一流大学 | ||
铁道警察学院 | 2星级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二、洛阳师范学院简介
洛阳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位于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洛阳。学校地处伊水之滨,万安山下,东汉太学便发端于此。南望二程故里,传颂着程门立雪、鲁台望道的佳话;西望关林和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绽放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光芒。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16年的河洛师范学校,历经河南省立河洛师范学校、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诸阶段,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为现名。2007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5年获批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资格。2018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赢得了“有活力、有品位、有温度、有颜值、有潜力”的“五有”高校美誉。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电子商务学院、食品与药品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3个学院,2个公共教研部,68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4000余人。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2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精品课程3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6个、精品课、在线开放课程32门、教学团队6个、教学名师6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7个、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3个;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8项、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21项。开创小学全科教师招生培养的“洛阳模式”,在全省推广;连续八年获得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三年来,学生在亚运会、全运会、全国大运会中共获得7枚金牌,在“挑战杯”、数学建模、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350余项,省级奖励1300余项。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76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50余人。教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称号200余人次。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实施“学科引领”战略和应用科研攻坚工程。自2016年以来,连续入选ESI数据库排行榜,化学学科ESI排名持续保持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旅游管理学科获批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学科。现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获批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创新联盟、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功能导向多孔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旅游公共服务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0余个。三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90项,其中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数量连续五年位居河南省高校第一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出版著作120多部,被《SCI》、《EI》收录论文700余篇,获国家专利24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20余项。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与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美国阿克伦大学、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马来西亚城市大学、波兰比亚韦斯托克大学等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海外办学、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交流互换、教师访学进修、科学联合研究等多形式、宽领域的合作,签署对外合作交流协议30余项。2005年学校加入了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
学校占地2850亩,建筑面积近71万?。固定资产总值约13.5亿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229余万册,电子图书1416520种,中外文期刊5307种,中外文数据库28个,各类型特藏文献27060册(件)。学校建有“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校园网络,是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以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突出特色发展和内涵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质量提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融入区域和服务地方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校,提升综合实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