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脚踏实地践行“第一书记”
年2月,同志受组织选派到县足别瑶族苗族乡村担任第一书记。自驻村工作以来,该同志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中心工作,牢记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和使命,在全面摸排掌握村情的基础上,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全村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入手,积极投身到驻村帮扶工作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整村脱贫工作兢兢业业,积极为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而努力奔走,赢得了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勤走访、深调研,理清发展思路
村是一个纯苗族的小山村,下辖9个自然屯366户1697人口,全村共有贫困人口 户 人,是集“高、边、远、穷、少”为一体的贫困村。一直以来,村群众观念较为落后,受教育程度底,小农经济意识强,市场意识淡薄,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到任后,同志并没有着急“跟风”盲目上项目,而是把“家”搬到了村,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增进感情,消除隔阂,真情沟通,了解和掌握群众脱贫致富的真实想法。为做到精准帮扶,他克服路烂道险的盘山泥土路等困难,跑遍了村9个自然屯,到老党员、退休的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征询他们对村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走访调研,掌握了全村的基本情况和第一手资料,为下村下一步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班子、带队伍,筑牢党建基础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建立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对全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志到任后,针对村村两委班子作风不实、战斗力不强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强抓队伍建设。一是狠抓班子队伍建设。坚持学习和议会制度,制定发展经济规划,责任到人,提高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的意识,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班子成员转变作风,真团结一致,心为民,除了自己致富外,还积极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现在村“两委”成员在党员、群众中威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村党支部的战斗力也得到了上级党委的认可。二是带好党员队伍。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着力提高党员素质。以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为契机,认真做好“六大载体”活动开展,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规范制度深入管理。深化和规范党务、村务公开。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努力实现党员民主管理。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建立跟踪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双向互动交流,支部3名流动党员在流入地按时参加组织生活,真正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四是通过开展“两学一做”为契机,着力规范村级干部队伍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劳动致富能人,通过党员致富带头人的传帮带,逐步引导全村群众转变过去等、靠、要和安于现状的落后的思想和小农意识,为下一步谋划全村脱贫奔康打下坚实基础。
三、解民忧,办实事,狠抓精准扶贫
针对该村一穷二白的村集体状况,他认真研读学习省、市、县扶贫政策及有关文件,熟悉扶贫精神,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全力为帮包村办实事、办好事。
发挥地方优势,打造茶叶品牌。同志驻村后,发现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茶叶,但由于该村村民种茶缺乏科学指导,投入不足,并未形成规模,无法发挥优势。为此,他积极联系县农业科技局举办茶叶栽培技术培训班,并邀请桂林茶科所专家给茶农授课,让茶农掌握茶叶栽培技术和提高产量的技巧。此外,他还积极争取中国能建扶贫项目及当地政府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帮助茶农获取产业发展资金来源。在他的努力下,今年6月村依托广西九龙山茶叶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以农业为主导的农村支柱产业,提质扩建了200亩的标准示范园,采取“公司+贫困户”的合作方式,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致富。同志还为该项目积极争取到帮扶资金40万元,带领全村群众开展有机茶科学种植。为打造茶叶品牌,提高茶叶经济收入。同志与村委班子积极谋划并四处奔走,在县委、县政府以及各职能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该村1800亩“苗岭山”茶叶基地顺利通过了殴盟有机茶认证机构认证。年初,该村获得了农业部授予的全国生态有机农业(茶)示范基地称号。今年8月,国家农业部又行文认定了县足别瑶族苗族乡村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从有机茶认证到全国“一村一品”的示范村品牌,有效提升了村茶叶品牌效应,使鲜茶的收购价格不断的攀升。
建立养殖合作社,解决集体经济难题。为破解村集体收入薄弱、贫困户致富无门路的问题,经多方研究论证,同志结合村贫困户实际,着手组建成立养羊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养羊项目。他积极向各部门争取到帮扶资金65万元,为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购买10只幼羊发展养殖,他通过“村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把村集体利益与贫困户脱贫捆绑,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又可稳增贫困户的家庭经济收入问题。
四、修道路、改水电,助推美丽乡村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大部分贫困村的贫困的根源正是交通不便造成的。村也不例外,该村9个自然屯9个村民小组好比棋盘上凌乱的棋子一样,散落在一座座山岭和沟壑之间,居住分散,交通闭塞,山路崎岖,造成“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给村民们的生活与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硬化村屯道路成了是该村村民一直翘首以盼的大事。为破除瓶颈,解决行路难问题,同志多方奔走,四处“化缘”,筹集到县政府和中国能建的整合资金70万完成了屯屯内道路和村小学校道路进行硬化与修建,使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行路难时代,现对龙汉屯屯内道路硬化也正在组织施工中。
此外,同志还为村争取到中能建集团“十三五”期间拟投入帮扶资金320万元,用于协助县政府开展对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其中120万用于屯水网改造和龙汉屯屯内道路硬化,200万用于产业扶持、救急难行动等。
真心为民,民必理解;诚心为民,民必拥护。同志的真情服务、真诚付出,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拥护。村的村民们说,李书记为村里发展经济做的好事、实事,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才真正是我们农民群众心中的“第一书记”
(篇二)
“他来到我们村以后,我们的道路变宽了,房屋变漂亮了,群众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了。”说起这位驻村第一书记,县珠藏镇村的村民个个点赞。
村,是县北部边陲的一个小山村,属非贫困村。全村37个村民组,1466户6320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5户482人。至2017年初,还有11个村民组的通组路为泥石路未进行硬化,部分农户的饮水、破旧不堪的不安全房屋仍然存在等问题亟待解决。2017年8月底,按全县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要求,县委党史研究室方志科科长刘德权,被选派为村驻村第一书记。对于一点心里准备都没有的他,只能领命出征,与同时下派村的本单位3名干部和其他单位的2名干部一起背着背包进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政策宣讲 提高群众内生动力
如何打开工作局面,政策宣传是首要任务。到村后,刘德权通过组织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大会、村民小组会、群众会等形式,积极宣传脱贫攻坚工作内容及政策背景,向群众宣讲十九大精神,向群众作产业发展动员,宣讲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进入与退出程序,宣传各项惠农政策,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从而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了让群众认识驻村第一书记和了解驻村工作队,他充分利用“农民流动讲习所”平台,田间地头、村民小组群众会、院坝会议等方式向群众讲解国家政策。仅2017年就召开了大小群众会、院坝会50余场次。
深入走访 找准破解难题切入点
“家里有几口人”、“惠农补贴是否到位”、“年收入多少”。刘德权与群众打交道实打实,从不走过场。除开好每一场会议外,还兼顾下去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同步走访当地群众,了解存在问题。经走访了解,除省道沿线部分村民外,贫困户较为集中的地方均在交通较为落后的村民组,主要原因是部分村民组处于高山地区,交通不便,通组道路极差,组道很不完善,坑洼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农产品走出“深山”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组组通公路就成了这些群众的强烈愿望。他得知在他驻村之前村上报的小院子组至芭蕉沟通组路因在地图上看与另一条通组路并行未被纳入建设规划,但实际上已被批准实施的另一条道路并不能解决该2个组的通组道路问题,2条道路相距实际距离较远。他及时与镇包村领导及村干部一起到现场察看,道路现状为人走普通泥石毛路,车辆无法通行,涉及该村小院子、羊鹿村芭蕉沟2个村民组共114户469人。走访时了解到该条道路沿线群众反映强烈,并提出愿意自行解决占地等方面问题,强烈希望该条道路能纳入全县通组道路实施项目进行修建,方便群众出行和促进当地发展。经与镇包村领导商议统一意见后,及时向上级部门沟通,该条道路被纳入了该批通组路实施项目,全村落实通组路8条,共15.87公里,全村基本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
入户排查 山村旧貌换新颜
从2017年9月1日起,按照县的统一安排与部署,先后分三批从县直部门下派了23人、镇直各部门9人到村帮助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他属第一批下沉干部。为了将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他除做好自己工作组负责的6个村民小组的入户排查工作外,还兼顾其全村的脱贫攻坚指导工作和走访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最终与全体工作队队员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对全村农户进行了逐户排查,做到不漏户不漏人,共排查出1466户6320人。重点围绕通组公路、饮水安全、住房保障、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医疗等进行帮扶,并取得一定成效。为群众修建饮水水池8个,解决饮水水管68000余米、水表90块,全村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
在入户排查过程中,为加快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施工进度,确保全村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刘德权同珠藏镇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始终做到政策宣讲到位、排查判定和佐证资料收集到位、判定对象公示到位、政策解释到位、问题排查和问题解决到位、对实施对象中的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众帮助到位、施工进度督促到位,确保了全村脱贫攻坚“三改”工程快步跟进。目前,在人居环境上,他与工作队全体队员共排查出需危房改造365户(新建房17户)、改厕259户、改厨64户、改圈9户,农户的院坝硬化问题也逐步得到完善和解决。
如今,以前破旧不堪的危旧房正在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带有红色仿砖线条与白色墙体相间的新建房屋,还有白色线条垛脊铁红色油漆漆板壁的红白相间木房和维修改造好的红白相间砖瓦房,它们共同镶嵌在山村之间,与一条条硬化好的像飘带一样缠绕在大山与村落之间的通组道路一起组成了山村另一道亮丽的风景。村群众居住安全和饮水安全问题逐一得到解决,产业发展得以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真心希望书记能一直在我们村里,带领我们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村村民如是说。
“既然组织派我们下来驻村,这是组织的信任,如果不踏踏实实的静下心来干点事,那就是虚度光阴,也无法向我们的群众交代。”面对群众的赞赏,刘德权说到。
(篇三)
~,男,共产党员,军转干部,民政局科员。年开始从事农村工作,年8月被选派到天九镇陈坑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年8月转任天九镇横山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
驻村工作期间,我始终与党委政府保持一致,带着对农村的热爱和群众的感情,立足岗位,主动作为,为改善横山村的环境、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尽心尽力。
一、心系农贫困户,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切实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村民缪春祥妻子徐月兰,无身份证、无户口,唯有一张30年前的结婚证,是公安的“黑户”。她皮肌病卧床多年,因为 “黑户”,所有需要提供身份证或户口本的政策待遇,她都无法享受,致使她久病不得治疗,家庭因此变得特别困难。奔走多方了解清楚“黑户”的解决程序、路径、顺序后,我信心百倍的走进天九派出所,派出所民警随后联系广东省下车派出所研究解决,经过5个月的调查取证、上报审批、办证迁移、上户落实,2017年2月,困扰徐月兰30多年的“黑户”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二、想贫困户之所想,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议进言。虽然黄牛、水牛都是牛,但是,刚开始的产业扶持政策,把水牛排除在外,致使大多数养牛户得不到产业补助,不利于提高农户的养牛积极性,不利于农户通过养牛产业脱贫致富。我建议不要分那么清楚,给水牛养殖户同样的补助待遇,得到县人大、县政协领导的现场支持。 刚开始的教育扶贫政策,只有县内就读的学前教育儿童和义务教育住校生,才有教育扶贫补助,而在县外就读的,文件中没有提及,也没人上报,致使众多学生家长心里不平衡。这种“遗漏”,不利于这些学生安心读书,不利于家长支持配合脱贫攻坚工作。我向前来考核的工作组建议,给予县外就读的学生同等待遇。不到一个月,全县在外就读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补助待遇,我心甚慰。
三、因人施策,精心帮助谋划产业,助推贫困村退出。农户缪火安,全家6口人,上有79岁行动不便的父亲、75岁的母亲,下有两个读小学的孩子需要妻子看护照顾。由于父母年纪大无劳动能力,两个读小学的孩子又要前往天九圩镇读书,缪火安的妻子只好在天九圩镇租房陪读,无法分身工作,一家人的生计全靠缪火安一人务工维持,生活拮据难耐。横山村计划2017年退出贫困村,如果缪火安不能如期脱贫,贫困村退出几乎不可能。通过电话、短信、微信,把我的产业脱贫思路与他多次交流后,2017年5月,他养了500羽鸭,中秋时卖了,收益相当不错。之后,他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并且将养殖范围扩大到养鸡、养鱼。当问及明年有何计划时,他爽快的答道:“准备加种玉米,尝试立体发展”。2017年11月底,他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5000元,顺利脱贫,为横山退出贫困村奠定了基础。
四、群策群力,攻坚克难,整治村庄环境。拆除空心房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广、难度大、任务重,我与镇村干部一道早谋划、定思路、找对策。我们把村里的党员、组长全部动员起来,稳步推进,同时,我们采取干部动手搬运、情感慰问病人、坚持思想攻心等方法,有效的加快了拆除进度,率先完成应拆尽拆。散养的猪圈、破烂的牛栏、简易的厕所,这些与整洁秀美村庄格格不入的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工作,丝毫不比拆除空心房容易。我们趁热打铁,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一鼓作气拆干净,为整村建设打好了基础。
五、用心做事,多头并进,一年大变样。与镇村干部一道走遍田间地头、深入边边角角,综合分析、统筹规划,协调施工、监督质量,确保进度,8个月时间协助完成了20多个的建设项目,将一个“草打车窗割眼睛”的村落,建设成“干净清爽”的村庄。在横山驻村期间,我努力坚持热心服务、耐心解答、精心谋划、用心做事。我对农户说:没有脱不了的贫,只有不勤奋的人。我对自己说:有了领导的关心,脱贫攻坚一定赢。在横山驻村期间,最丰厚的收获是“中午到我家吃饭”,“请别调走,我们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