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
教和学都要紧扣课标课本
“不知道如何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复习迎考,这是现在老师和学生共同焦虑的问题。”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灿莉告诉记者,从今年上半年开始,省教科院就分学科组织教研员和骨干老师开展研讨,并举办不同类型的研讨会,由省级教研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做引领性、建设性发言,给出一些参考与建议。大家一致认为,面对新改革,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课程标准开展复习和教学工作。
和考试大纲每年都有微调不同,国家课程标准是相对保持稳定的,不会逐年变化,即使是安徽卷时期,教学也是紧紧围绕国家课程标准来进行的。“以前有的老师很盲目,把课程标准丢一边,就高考谈高考,在高考改革的时候就不知所措了。”李灿莉说。
除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外,另一依据就是教材。到了高三阶段有些学校老师直接进入复习,认为不再需要课本,李灿莉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紧扣教材,但是不拘泥于教材。”在抓住教材主线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的选择和调整。全国卷的区分度高,选拔性会体现得更明显,不论是教还是学,都应该充分根据学生能力的大小因材施教,并适度拓展和更新教学内容。
跨学科综合类试题不容忽视
对于老师和学生们来说,除了关注教材外,还要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把握基本点和重点难点。
“全国高考大纲这些年虽然有细微变化,但是总体保持稳定,既要研读考试大纲,又要研读近几年的试题,这样才能了解全国卷试卷的全貌和走势。”李灿莉认为,可以通过研究大纲和近几年的全国卷,分析了解全国卷的特点及对考生的基本要求,然后合理运用于教和学当中。
以语文为例,语文全国卷曾有一道阅读题《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要求考生阅读完文章后,梳理出中国历代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和管理经验,然后引导学生来关注现实的食品安全问题。“这样的一道语文题,要用到政治、法律、历史知识,它完全跳出了狭隘的语文范畴,是对学生依据事实、梳理知识点,分析、判断、思辨能力的综合考量。”如果考生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没有驾驭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分析研判能力,就无法答好这道题。
事实上,这样的跨学科、综合类试题在全国卷中很具有代表性,它们大多贴近社会、时代和考生的实际,然后又跳出学科本身,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如果不了解全国卷的这一特点,遇到此类试题时难免会惊慌、无奈。
对选修课程可尝试走班教学
“不要某某中学搞什么我就搞什么,别的同学学什么我就学什么,教和学都不能盲目跟风。”对于我省的学生和老师们来说,现在还处于选修模块教学的摸索阶段,很多学校在没有找准路径之前,模仿和跟风似乎成了一种必然。对此,李灿莉建议,学校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教学研判,准确定位后再选择精当的、适合的、贴切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选修课考查模式的改变让人头疼,此时“分层教学”“选课走班”就显得很有必要。“我们不建议学校押宝,只选一个选修模块让学生学习,这样风险太大,可以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走班选课。”学校在有师资、设施保证的前提下,可以将多个选修模块开齐,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学有余力,那么他们可以选择多个选修模块进行学习,这样在高考中他们就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某个模块考题进行答题。而对于能力不足、成绩平平的学生,则需要对自我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然后从多个选修模块中选择一个或两个模块进行重点学习,高考时就选择自己专修的这个模块的题目答题。
此外,还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泛在化的、自主学习、选择性学习的方式与路径,课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微课”“翻转课堂”等来提高学习效果,解决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
不要相信“高考命题专家”
安徽时隔多年后回归全国卷,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渴望获得更多关于考试的信息,这时社会上各种宣讲和真题、联考就会层出不穷,对全国卷一无所知的家长们,有时就会盲从和迷信。
“现在有的活动打着命题专家的旗号,这是不可信、不能信的。”李灿莉告诉记者,她能理解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焦急的心情,但是全国卷的命题工作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由专家库的专家参与命题,还有丰富的试题库。猜题、押题很不现实,从这点上,考生和家长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另一方面,命题教师都是要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的,他们是绝对不能以“高考命题教师”的身份参与任何地方相关高考命题和考试活动的,因此,社会上打着高考命题教师旗号活动的真实性可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