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体系在前三轮的基础上进行诸多创新;评估数据以“公共数据和单位填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一、安徽大学学科评估结果排名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357 | 安徽大学 | 应用经济学 | B |
2 | 10357 | 安徽大学 | 法学 | B |
3 | 10357 | 安徽大学 | 新闻传播学 | B |
4 | 10357 | 安徽大学 | 数学 | B |
5 | 10357 | 安徽大学 | 生态学 | B |
6 | 10357 | 安徽大学 | 统计学 | B |
7 | 10357 | 安徽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B |
8 | 10357 | 安徽大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B- |
9 | 10357 | 安徽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B- |
10 | 10357 | 安徽大学 | 化学 | B- |
11 | 10357 | 安徽大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B- |
12 | 10357 | 安徽大学 | 软件工程 | B- |
13 | 10357 | 安徽大学 | 哲学 | C+ |
14 | 10357 | 安徽大学 | 社会学 | C+ |
15 | 10357 | 安徽大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C+ |
16 | 10357 | 安徽大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C+ |
17 | 10357 | 安徽大学 | 理论经济学 | C |
18 | 10357 | 安徽大学 | 中国史 | C |
19 | 10357 | 安徽大学 | 生物学 | C |
20 | 10357 | 安徽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C |
21 | 10357 | 安徽大学 | 考古学 | C- |
22 | 10357 | 安徽大学 | 物理学 | C- |
23 | 10357 | 安徽大学 | 光学工程 | C- |
24 | 10357 | 安徽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C- |
二、安徽大学师资力量介绍
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特色显著,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个学科进入前5‰);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49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1018人;实质双聘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23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地方领军人才365人次。已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领军人才等为引领,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主攻方向,建设了“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等世界一流研究平台,产出了金属团簇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磁斯格明子(skyrmion)存储材料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在高灵敏传感装备、毫米波芯片、水性聚氨酯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学校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7项,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居省属高校首位;“双一流”建设以来,共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4项。学校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59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指数在一流学科年度发展指数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中国大学全球影响指数,我校位列第54位;软科“双一流”高校教学实力排名,我校位列第69位。